北京玛泰中 - 工业文化

主页 > 工史博览 >

大江大河的“日下”?日本电子制造业四十年

【原创 鹿鸣财经】


1989年,日本地价寸土寸金,日经指数达到此后再难企及的38000点。
 
当时,日本半导体事业超过美国,占据了全世界40%的份额。日本电子,是日本制造业除了汽车之外的又一张王牌。
 
1995年的世界500强榜单上,有 149家日本企业,多家日本电子企业进入前50名,日立位列13,松下17,东芝36,索尼43。二十年后,只有66家日企登上了该榜单,除了日立跌至71名,其他前述电子公司都跌到了100位以外。
 
股价暴跌、营收锐减、利润下滑、业务收窄、出售业务、卖楼求生等,几乎是所有日本传统电子制造企业在过去十几年中的不同侧写,而亏损是其不变的主题。2011年,日本三大消费电子巨头:松下、索尼、夏普,三家的亏损总额累计达到1.6万亿日元(约合 200亿美元)。
 
巨头陨落,一如莎士比亚《暴风雨》第四幕第一场,普罗斯佩罗的独白说:“我们的狂欢已经终止了。”但在这个经典传奇剧里知名度更高的一句台词是——“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2019年5月1日起,日本社会迎来“令和时代”。一个多月后,平井一夫也正式卸任索尼集团总裁,告别了自己35年的索尼职业生涯。微笑的姨夫退休了,这意味着,索尼的“平井”时代也落幕了。
 
始于1989年的“平成时代 ”正在远去,但它也奏响了令和时代的序章。在这个新的篇章中,日本电子制造业的信仰依然值得充值吗?
 
01 日本电子制造业的崛起
 
神武景气后的第二个十年,日本终于尝到了中低端制造业的恶果。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日本制造业主要以中低端的重化工业为主。石油危机直接导致日本工业制成品的成本价飙升,1974年,日本GDP出现战后首次下滑,增长率从上年的35.86%暴跌至11%。
 
日本内阁意识到,必须改变工业结构。于是,通产省出台《日本经济70年代展望》,提出把以半导体为核心的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发展。
 
1979年,世界注定要发生变化。索尼发布了第一款立体声WALKMAN,这个带有环形耳机的磁带机叫TPS-L2。
 
第一代 Walkman 的发售结果其实十分惨淡,只卖掉了3000台,甚至收不回成本。然而Walkman随身听开创了便携式音乐播放器的先河,改变了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日渐演化为一种流行符号,其在消费电子行业引发的革命意义不亚于今天的iPhone,并成为众多七零、八零后的集体记忆。
 
在《银河护卫队》的开头,星爵就是带着母亲留给他的一部索尼初代Walkman TPS-L2,一边抖腿一边打怪,背景歌单是同样颇具时代感的经典摇滚乐,“Awesome Mix”。
 
后来的十年里,索尼又陆陆续续推出了超过80种不同型号的 Walkman,火爆全球。日本人的英语很烂,索尼将他们的设计理念给直译了出来:大概意思就是,走着的人都在听。于是由日本人发明的Walkman这一派生词汇也开始风靡。
 
80年代,松下公司推出“宇宙电视”,采用了松下独家研制的“高辉度彩色发光管”,即使是白天,在室外也能得到色彩鲜艳,清晰明亮的图像。90年代,第二代、第三代画王电视机进入中国,松下的三超时代正式开启:超时代外观、超自然画面、超清纯音响。
 
随着以索尼音乐Walkman、松下超画彩电为代表的日本电子产品畅销全球,日本电子产业在这一时期实现了蓬勃发展,不仅孕育了索尼、松下、佳能、夏普、东芝、日立、三洋等国际知名电子企业巨头,而且成为了世界电子产品的弄潮儿和领头羊。
 
据统计, 当时世界最大200家电子公司中以美日公司为最多, 美国102家, 日本61 家, 此外, 亚洲其余17家, 欧洲20家。IBM以719亿美元独占鳌头, 但紧随其后的第2到第7位全被日本公司所占领。
 
在日本人看来,“造物”是日本立国的基础,也是富国的法宝。美国主要把微电技术用在了军工及宇宙开发上,而日本则将其用于民生电器和产业机械方面,迅速获得了国际市场。
 
正因为日本电子企业极其重视研发,力争掌握核心技术,能够充分利用知识产权政策,将科技成果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这既提高了电子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可以获取高额利润。所以说,“日本制造”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罕逢对手。
 
“技术的索尼”——就是对日本电子产品掌握大量居于全球顶尖的核心专利的形象概括。
 
当时,根据 PCT( 国际专利合作协定) 对全球企业进行的国际专利数量世界排名显示,松下拥有的知识产权数一直稳居世界前两位,并在 2009年度排名第一。
 
在影像设备产业领域,日本是全球最重要的领跑者。根据日本专利厅 2009年的一个统计,全球数码相机专利技术日本厂商占到80%,日本数码相机品牌占到全球 90%的市场份额。
 
可以说,没有新技术、新产品的支撑,就没有日本电子产业的辉煌。
 
02 衰落的开始
 
1985年,日本NEC超越英特尔,成为半导体产业龙头。
 
这是日本高端制造业最为辉煌的时刻。
 
1986年,以第二次DRAM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正式对日本高端制造业发起绞杀战,美国动手的对象,首选日本高端制造业的明珠——半导体产业。
 
1986年9月,日本通产省与美国商务部签订《日美半导体协议》,协议规定:“日本市场必须有20%的美国半导体产品占有率。”签订协议后,日本并未完整履行条款,及至86年年底,美国半导体企业在日本市场的占有率仍不足10%。白宫选择祭出悬而未决的“东芝事件”,作为胁迫日本的砝码。
 
“东芝事件”起于1985年底的一则举报:代理东芝海外业务的和光交易公司员工熊谷一男向巴统委举报日本东芝集团违反巴统委协议,向苏联出口具有高技术含量、可制造大型船舶的数控机床。
 
事发之后,美国国内群情激愤,白宫却选择按下不表。直到1987年,日美半导体谈判陷入僵局,美国国会突然下令全面制裁东芝。摆在日本内阁面前的选择异常残忍:东芝与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只能二选其一。
 
 
东芝背后的三井财团,旗下产业涉及机电、半导体、机床、移动通信,除了是日本的六大经济财阀之外,还是有着巨大影响力的政治财阀。1986年,东芝为三井财团贡献了40%的收入,如果东芝垮掉,三井财团将遭受灭顶之灾。
 
在三井财团的压力下,曾接受财团政治献金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亲自出面向美国道歉,随后,内阁下令通产省严格执行《日美半导体协议》。
 
手提电脑的兴起是日本半导体产业的最后一次机会,然而,他们还是慢了半拍。市场被美韩联手霸占,日本的半导体产业,逐渐失去了往日光彩。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过,“谁控制了货币,就能控制全世界的经济。”《广场协议》之后,日元汇率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对美元升值了一倍有余。同期的十年间,日本的股市和楼市一路高歌猛进,最终形成巨大的泡沫。
 
随着九十年代泡沫的破灭,日本陷入了所谓“失去的20年”的低迷期。
 
一蹶不振。
 
与此同时,电子产业的摩尔定律( Moore's Law) 也在产生效应。数字家电的核心零部件是半导体,半导体领域发生着摩尔定律———半导体集成度每18个月增长2倍,即性能提升一倍。当消费电子进入“快餐”时代后,研发周期越来越短,技术更新越来越快,产品对开放式的平台要求越来越高,于是,日系企业偏执于技术垄断越来越难。
 
理查德·福斯特提出的不连续创新理论认为,技术都是沿着S形曲线发展的,因而总会达到技术发展的极限,当技术越接近极限,无论企业付出多大的努力其所获得的技术进步都会越来越小,这就意味着企业必须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时间来到2008年,备受外部诱因叨扰的金融危机,被视为日本电子业的拐点,尤其是家电业。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开始由欧美市场波及全球。日本经济主要依赖出口,金融危机使得美国经济复苏缓慢,欧债危机也使得欧盟经济低迷,日本长期依赖的海外市场急剧萎缩。
 
 
华尔街报道称,过去十年间,日本电子行业产量锐减47%,而金融危机以后,日本电子产品及服务出口量在全球市场的份额从1996年的19%,直接下降到了2009年的10%。这一年,日本家电企业全线溃退,电视机产业亏损最为惨烈。
 
据《东方经济报告》的主编査德·卡茨在一篇产业报告中称:2000年日本电子产品出口占本国出口总额的26%,而 2011年降至14%,日本电子产品不再是本国贸易收入的重要来源。更甚的是,日本电子行业贸易顺差2000年是6.9万亿日元,2011年已下降为1.2万亿日元,降幅高达82%。
 
从2009年起,日本已从家电出口国成为进口国,三菱、日立、东芝等品牌已淡出市场。而索尼、松下、夏普三大巨头的情况依然每日愈下,巨亏的梦魇挥之不去。
 
《日本经济新闻》称,曾带领日本经济走入最辉煌的高速成长期的电子巨头,如今正在让日本经济大量失血,它们也许会从日本的“名片”变成“累赘”。
 
这些电子制造企业,摇摇晃晃,轰然倒地。
 
03 巨头的陨落与求生
 
2011年,是日本电子三大巨头走下神坛的最后一级台阶。
 
这一财年, 这三家电子巨头子企业的亏损总额达到创纪录的201亿美元。根据各企业财报,曾经独霸家电业的索尼亏损约 57.4亿美元,已经是连续第4年亏损;全球液晶显示器龙头夏普亏损约47亿美元;松下净亏损约96.7亿美元,刷新了松下年度亏损纪录,被迫大量裁员。
 
标准普尔、惠誉国际和穆迪等三大信用评级机构,均对索尼、松下和夏普调整了信用评级:标准普尔表示,将索尼长期公司信用和债务评级从“A-” 下调至 “ BBB+” ,仅比垃圾级高2档 ;惠誉国际把松下的信用评级下调 2个等级至“BB” ;惠誉国际更是把夏普的信用评级连降6级至“B-”,垃圾级,这将不再是安全的投资级别。
 
一个时代终结了。市场研究机构分析师NPD Group史蒂芬·贝克(Stephen Baker)说:“每个人都清楚日本消费电子巨头的辉煌一去不复返了。”
 
 
三大电子企业只能通过出售优质资产、关闭生产线、裁员等方式来、扭转颓势 ,其中,索尼通过卖掉位于纽约市曼哈顿的美国地区总部大楼,为自己带来了11亿美元的资金收入,在短期缓解了资金短缺的压力,并凭此实现了2012财年4.6亿美元的利润。
 
2015年,“液晶之父”夏普也将位于大阪市阿倍野区的两栋具有总部功能的大楼分别出售给经营家具大卖场的NITORI控股集团和NTT都市开发公司。“出售总部大楼”以消减经费,这是夏普在经营计划中提出的。
 
江湖传言,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服务,一流企业卖概念,超一流企业卖大楼,这自然是调侃,也道尽了日薄西山后的无奈和心酸。
 
然而,卖楼或许能够解一时之苦,却不是起死回生的秘钥。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年给日本电子巨头带来荣光和利润的家电,已经成为了他们的最大拖累,家电亏损也是其整体业务深陷泥潭的主要原因所在。
 
于是,三大巨头都明确表示,他们希望尽快摆脱亏损的电视机业务,同时将把市场焦点由消费性电子产品转向节能、智能产品的开发,但美国《电子工程时报》认为,日本企业要想凭借所谓的“节能与智能解决方案”摆脱赤字,希望十分渺茫。
 
对于日本家电今后的前景,没有人看好。据当地的《日本经济新闻》称,日本家电行业必须转换事业方向;而外媒则毫不客气地表示,日本家电陷入了死亡漩涡,日本电子企业没有什么希望东山再起。
 
于是,不再做家电,成为索尼、松下、夏普等昔日的家电巨头们无奈的选择。为了走出困境 , 日本电子企业的新掌门人纷纷烧起“三把火” , “去家电化”以卸掉包袱 , 砍掉“尾巴”,收缩战线。越来越多的日本电子企业抛弃大而全的思路, 削减对家电等传统项目的投人, 退守到自己擅长的领域。
 
以索尼为例,平井一夫上任CEO之后,将索尼的核心发力业务确定为“影像、游戏和移动”,力图在这三个市场重新树立索尼的技术优势,并且要求各个部门对自己的业绩指标负责。
 
 
要知道,即使是依靠卖楼得到短暂输血的2012财年,索尼的电视和手机两大业务依然巨亏15亿美元,真正让索尼走出业绩低谷的是影像和游戏两大业务。
 
2013年,索尼在这两个领域推出了颠覆性的拳头产品,重新占据了市场领先优势。那一年,索尼推出PS 4游戏主机,超越老对手微软Xbox One,成为游戏主机领域毫无争议的最畅销主机,目前累计销量已经接近上亿关口。四年之后,索尼推出了A7系列微单,预告了单反时代的落幕,而老对手尼康和佳能直到2018年才推出自己的全画幅无反相机。
 
松下在2012年4月,也将原来的16个事业部精简为9个,围绕三大支柱产业:能源解决方案产业、元器件产业和家庭生活电器产业,这一战略被视为松下正在从一家电子企业转向能源企业。而日立则将发电设备、社会基础设施和高性能新材料当作主攻方向。
 
电子企业向重工业、新能源、交通等利润更高、进入资金和技术门槛更高的商用领域转型。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抛开背负已久的亏损产业包袱,还能借机完成产业升级,追逐利润更高的上游高端技术。
 
百年企业,大多数都是死过几次,涅槃重生。
 
04 黯然离场,焦虑与机遇
 
但并非所有危机都能够化险为夷,有些传奇注定要黯然离席。
 
在移动时代的浪潮里,日本开始被三星为代表的韩国企业全面压制,而紧接着,中国力量的崛起和壮大,进一步遏制了日本。
 
2016年3月30日上午,日本电子巨头东芝宣布,将旗下白色家电股份的80.1%卖给中国美的集团,售价为537亿日元。而一年之后,中国海信集团又仅以129亿日元的价格就收购了东芝电视的一揽子业务和全球范围内40年的品牌授权。
 
富有戏剧色彩的是,就在东芝卖身美的当日下午,传闻已久的夏普下嫁中国台湾鸿海集团也有了正式回应,夏普董事会决定以3888亿日元售价向鸿海出售66%股份。
 
 
同一天,日本电子巨头有两家“卖身”,跌落神坛,而后在市井平庸。
 
除了索尼和松下,当年气吞万里如虎的日系电子品牌都已经被中国企业“接管”。三洋早就被股东们卖来卖去,数易其主;富士通艰难转型,已经挥泪退出了电子领域;而索尼出售旗下个人电脑业务,连同 “VAIO”品牌一同卖给一家投资基金。平井一夫拯救了索尼,但索尼也变成了另外一个公司,却不得不承认是现在活得最好的一个公司。
 
很难说这是丢车保帅,还是刮骨疗伤,但可以确定的是,他们确实已经失去了一个时代。
 
2019年3月,索尼开始削减从事智能手机业务的人员。规模正在调整,有可能将目前约4000名的人员在2020年3月底之前最多削减掉一半。在围绕新一代通信标准“5G”的终端开发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索尼的大幅削减或预示着日本电子企业在智能手机领域的进一步“退潮”。
 
在互联网时代,日本错失了移动大潮。对数字化趋势嗅觉不够灵敏,对创新精神不够重视,当其醒悟时,已经被苹果、谷歌、微软、亚马逊、三星等巨头远远甩在身后。大多数的日系电子品牌,还是渐渐尘封于历史的尘埃下,慢慢风化、剥落,留下叹息和遗憾。
 
人们开始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日本没有现象级的科技企业?
 
中国有BAT(百度、阿里、腾讯),美国有GAFA(谷歌、亚马逊、脸书、苹果),日本有什么?大家能想到的,还是索尼、松下、日立等传统电子企业,不仅缺乏以服务为特征的互联网企业,甚至在曾经引以为傲的制造业领域,传统日系企业也在纷纷败走麦城。
 
 
的确,日本互联网产业缺乏巨擘,最大的电商网站是Amazon,最大的门户是Yahoo,即使本土的Line,也是韩资公司的产品。但市场规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中国有14亿人的庞大用户基数,而生活方式和应用场景上的巨大差异,也促成了各国互联网产业不同的风景。
 
尽管日本电子制造近年来交出的答卷难看,给人以老态龙钟,风雨飘摇之感,但是这并不等于它们已经消亡,也无法说明日本科技无法挽救的颓势。
 
在很多层面上,他们依然是技术霸主,日本终究控制了移动产品的某些核心电子部件,例如在数码相机、复印机、OLED、裸眼3D、节能空调等领域,技术的领先成就了日本电子。
 
在智能手机行业中,日本品牌的存在感也可以说十分抢镜,过去这些年间,在各个手机新品发布会上,索尼的图像传感器和电池、夏普和JDI 的屏幕等都会被作为有高端加成的卖点而被反复提及。
 
这种高端背书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这些日本企业在专业领域的转型。
 
比如同为日本消费电子的门面,松下则在消费业务之外,凭借着电池技术的优势,与特斯拉展开合作,独占了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在特斯拉一直亏损的时候,松下却赚得盆满钵满。很多人并不知晓,松下在中国的100 多家工厂中其实真正生产家电整机的尚不到一半,更多的工厂是生产核心零部件,这才是集团盈利的重要支柱。
 
2018年财年,松下营业利润4115亿日元,高于上一财年的3805亿日元,利润增长主要就得益于工厂自动化设备的强劲需求。
 
而索尼2018财年的营业利润同比增长22%,达到8942亿日元,这是继2017财年之后再创历史新高。索尼在中国市场各项业务(包括电子业务、娱乐业务)总体销售金额同比增长14%。
 
所以有人认为,与其说日本电子企业全面“溃退”,不如说他们在“退而结网”。
 
05 江河的可能性
 
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神话的确已经是过去式了。
 
日系电子产业的没落,一部分是主动撤退,还有一部分则是全球化竞争中优胜劣汰的结果。在全球化的经济发展浪潮下,产品和技术都快速地进行着周期性的更替和迭代,日系企业或主动或被动处在这波周期的“低谷”中。
 
然而伴随着令和时代拉开帷幕,日本在近两年间将接连迎来一系列重大活动,它们也将直接影响经济短期走向。除了政治、外交、经济活动,对令和时代来说,日本传统电子制造业出现重大转机的最大支撑其实是科技创新实力。
 
2020年东京冬奥会,日本为自己定下的核心竞争力就是科技感。
 
 
平成末期,日本便极为重视第四次产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创新机遇,日本积极布局第四次产业革命涉及的主要科技领域,如物联网、信息通信领域、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领域。
 
另外,日本的前沿材料与纳米科技始终领先于世界,在第四次产业革命下,材料领域的科技革新也将影响其他重点领域发展,研发重点放在了逆问题MI(材料集成)基础技术以及应用,如逆问题分析技术、建立耐热合金(镍基、钛铝合金等)3D层压技术、超耐热复合材料的成型与评估技术等。
 
5G、物联网、AI时代,对于日本来说,或许都是全新的机遇。
 
比起我们因为电子巨头的陨落就对日本科技的唱衰,或许日本的切实挑战和真实困局,来自于少子和老龄化。但这也是一个待抛的硬币,一方面,劳动人口减少,科技创新后备力量缺乏,后继无人;而另一方面,为了更有效利用老年人力资本,或许也在倒逼通信、医疗等相关产业技术升级。
 
但无论是哪一面,对于正在转型或者说已经转型的电子制造巨头来说,都是需要穿越的荆棘之路。日本人善于完善, 这是举世公认的工匠精神。虽然他们十分擅长不断改进业务流程, 但要重新续写神话,却需要90度甚至180度的转身,日本电子制造业必须打破常规。
 
日本当代艺术家柳幸典认为,要在废墟上看到新的可能性。而我们倾向于,坍塌的巨头或者从神坛陨落的星星从来不是废墟,而是唤醒下一个时代的批判。
 
 
大江大河四十年,有些水结冰或者蒸发,而有些冰还可以不断地成为水。

------------------------------------------------------------------------------------------------------------------
 
参考资料
 
[1].《世界电子巨头众生相》,电子产品世界,1995年
 
[2].《日本电器巨头巨亏启示录》,环球视角,2012年
 
[3].《错失数字革命机遇,失陷的日本电子巨头艰难转型》,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
 
[4].《日本制造业新特征及其转型之痛》,现代日本经济,2018年
 
[5].《日电子巨头断臂求生的市场逻辑》,蔡恩泽,2018年
 
[6].《为什么说日本科技企业衰落是一种假象》,网易订阅,2018年
 
[7].《令和时代,日本经济有望“升温”?》,中国周边,2019年


●免责声明●
本文系网络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但因转载众多,或无法确认真正原始作者,故仅标明转载来源,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并不代表本部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联系邮箱:gongyewenhua@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