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之际,北京工经联党建委持续开展党史教育活动,于9月15日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30余名同志来到门头沟斋堂镇马栏村,参观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全国首家村级抗战纪念馆和冀热察八路军挺进军司令部旧址等内容。重温在峥嵘岁月中带领中国人民开展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历史,从而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1937年11月7日,党中央决定成立冀热察军区。1938年2月萧克将军在斋堂镇组建了冀热察挺进军,1939年10月挺进军司令部以及被服厂、枪修所、医疗所等部门、单位进驻马栏村。
怀揣着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之心和缅怀之情,大家走进马栏村,走进冀热察挺进军驻地旧址,参观陈列的文献资料,聆听讲解员讲述革命先烈的抗日故事,大家不断深切感悟革命先烈的崇高爱国精神。马栏村街坊路全长5000米,从村委会往挺进军司令部走,地上有阿拉伯数字3.7,还有4个马掌,3.7是因为这段路3.7米长,象征着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4个马掌寓意着日军侵略中国后铁蹄践踏,山河破碎;接下来地上有阿拉伯数字3.9的字样,这段路3.9米长,标志着1939年冀热察挺进军进驻马栏村;还有一块红色的石头象征着八路军,周围一圈小石头象征着马栏人民紧紧地团结在八路军周围。再往前走地上出现了阿拉伯数字40,还有印有五星的地砖,这40米的距离和印有五星的地砖,代表着村里的40名年轻后生踊跃参军组建了马栏排,编入挺进军第7团,这40名钢筋铁骨的战士驰骋疆场英勇杀敌。前面出现阿拉伯数字58,这段路58米长,58反映1958年马栏村荣获由周总理亲笔签名的国务院嘉奖。这一年是马栏村农业发展的鼎盛时期,曾产核桃13万斤,鸭梨12万斤;还有一个阿拉伯数字7.8,象征着1978年改革开放,给马栏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是一组用22块煤组成的阿拉伯数字22,代表马栏村曾经有22个煤矿,马栏村的煤炭给村里的经济带来了福音;最后用红砖铺设了一个97厘米的见方,代表1997年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正式开馆。
张兰珠老人雕像
村子里还有一座雕像,是张兰珠老人为了保护老百姓英勇献身。1942年6月27日,100多个日伪军就包围了村庄。他们把来不及转移的村民驱赶到戏台前面,在戏台西墙架起3挺机枪,路口也都是机枪,威逼村民交出抗日家属,大家一声不吭。日军队长恼羞成怒,现场枪栓声响成一片。眼看着全村老百姓就要被枪杀,县大队队长张德崇63岁的老父亲张兰珠挺身而出说:“我是八路军家属。”他为救全村父老乡亲牺牲了。1955年,毛泽东亲自签发的“永垂不朽”光荣纪念证送到张兰珠家属手中。
北京工经联党建委主任、会长崔建新给革命老人刘恩敏送去慰问品
革命老人刘恩敏讲述过去的故事
参观后,大家来到革命老人刘恩敏的家中,聆听老人讲述过去的故事。年近九十岁的马栏村村民刘恩敏当时是一名儿童团员。说起当年跟八路军战士相处的经历,他至今记忆犹新:司令部一来,我们在村头站岗、查路条。我们村宰了几只羊,还有乡亲们拿出的鸡蛋、小米,去看望他们。那时候老百姓生活也非常困难。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马栏村有四十名青年报名参加挺进军,被命名为“马栏排”。他们驰骋疆场,最后无一人生还,年龄最小的才十四、五岁。后来我当上了儿童团团员,站岗放哨,照顾八路军伤员。后来有人给鬼子通风报信,鬼子飞机就来我们马栏村轰炸,形势紧张了,八路军的伤病员就转移到清水镇的达摩村。那时候八路军和老百姓特别亲,我们惦记他们,村里就买了几只羊杀了,我们3人赶着毛驴到达摩村给八路军伤员送羊肉。
隐藏在崇山峻岭的小村庄,曾上演过一段不能被时代遗忘的抗战故事……一段段承载着峥嵘岁月的红色记忆,记录了一部军民同心、保家卫国的抗战史诗!
最后,北京工经联党建委主任、会长崔建新讲话。他说:我们今天组织参观马栏村是进行党史教育的延续。通过近距离的参观,沉浸式的体验,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对红色文化具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深刻感受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在这种精神感召下能够立足本职岗位,传承红色基因,激发工作热情,以实际行动做好我们的工作,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