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生活,因高铁而改变。他们,也一样。
半个月后的7月1日,举国关注的时速350公里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将在京沪高铁首次开跑。过去几年的时间里,郭鹞带领整个研发团队确定了“复兴号”的总体技术条件,创建了中国标准动车组的多项专利和技术标准。他是中车唐山公司产品研发中心总体开发部副部长,也是CR400BF型长编组“复兴号”动车组的总体设计师。
中国高铁行业科技领军人才,科技强国的青年科技人才,当之无愧的时代新人……这是前不久唐山市“时代楷模”荣誉称号授予仪式上,郭鹞获得的至高评价。
2012年冬天,在东北严寒地区设计建设的标准最高的一条高速铁路——哈大高铁运营在即,当时,郭鹞还是一位普通电气工程师。哈大高铁运行试验的高速综合检测列车上,只有郭鹞一名电气主管跟车添乘。每天凌晨不到5点,整个东北平原还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寒风中沉睡,高速检测列车就如同呼啸的长龙,飞驰而去。
车在跑,人也在跑。郭鹞在疾驰的列车上来回奔走,密切盯控着检测列车的运行状态,随时通报和处理各种问题。当他停下脚步时,夜幕已再次降临。整理好数据、做好分析报告,发回后方,郭鹞终于完成一天的工作,往往已是深夜时分。
“每天最多睡5个小时。有时候太晚了回不去,就在车上睡一会儿,四五点醒了再发车。”在加入中车唐山之后,类似的场景就成为了郭鹞生活中常见的画面。
“高铁这行,一周干六天,很少有不加班的时候。这么多年,虽然累,但我首先看重的都是自己能从中获得什么乐趣,能得到哪些提高。这是从小的家庭教育灌输给我的。”
一次次检测试验,一个个重大项目、关键设计,持续的积累、深入的汲取……8年的时间,郭鹞从一名普通的电气工程师、主管设计师、系统工程师,成长为了经验丰富的动车组总体设计师。
“复兴号”动车组的设计过程中,难度最大的一环就是让不同技术平台生产的车辆在重联后充分兼容。我国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动车组目前有两个技术平台,在制造工艺、设计理念和技术标准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让郭鹞联想到了自己留学时的经历,“一个中国人和一个乌克兰人,语言不通,想要交流通常就得选择一门双方都能使用的语言,比如英语。”设计灵感由此触发,几家企业的技术团队充分讨论,再分别按照共同的技术标准也就是共同的“语言”去设计、制造,反复试验、修改、验证……
2016年7月1日至15日,我国自行设计研制、拥有全面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标准动车组,在郑州至徐州高速铁路进行综合试验,成功实现时速420公里两车交会及重联运行。难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2017年6月,中国标准动车组被正式命名为“复兴号”。
生长于古都西安,大学毕业后在学校任教,本可以安稳度日的郭鹞,却在二十六七岁的年纪选择了赴乌克兰国立航空大学深造。从零开始学俄语,没有熟人,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甚至不知道去哪儿买生活必需品……郭鹞原本的人生,就在遥远的第聂伯河畔,在磨砺中开始了全新的蜕变。
与一位唐山姑娘在异国的相识,让这个西北汉子在学成归国后选择了唐山。无线电工程专业出身的他,“跨专业”成为了当时方兴未艾的中国高铁行业的一员。郭鹞感叹,自己“赶上了好时候”,“2008年、2009年,正是高铁行业最需要人的阶段。现在高铁行业日臻成熟、发展越来越快,公司招聘的门槛也比过去高得多,‘跨专业’已经不太可能了。”
采访那天是个星期六,郭鹞又来到了单位,继续着作为一个高铁人的生活常态。长编组“复兴号”项目之后,郭鹞带领团队完成的“新作”——谱系化新型货运动车组、卧铺动车组也即将亮相。
就像疾驰的高铁,高铁人的事业,也一刻不停地奔腾着,壮阔豪迈,一往无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