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布达有小学啦!小娃有书读啦!!”中国电建塔贝拉四期项目将瓦布达小学移交出去那天,居民们奔走相告,互不相识的两个人,也能因为这件事情深出手热情的一握、聊上两句。瓦布达地区沸腾了。
伊姆拉罕是从水电七局塔贝拉四期项目部下班回家的路上才知道这个消息的。很遗憾,他没能看到大伙儿群情激昂的样子,因此也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毕竟过去许多年,瓦布达地区的200多个孩子都挤在危房里读书。那栋作为学校的危房早被主人遗弃,墙上的裂纹如闪电般延伸开去,随处是裸露的砖头,黑暗、破旧、漏风漏雨,看起来随时会垮塌。作为父亲送孩子去这样的地方上学当然担心,但这是唯一的选择,要改变命运,还是得读书呀。
眼见为实,伊姆拉罕决定去看看。他的印象里,“新学校”可以说是“遗迹”,破烂的操场、杂乱的草丛和缺失的屋顶门窗,不重新修建,没法使用吧。谁又这么大手笔呢?新学校读书收费也很贵吧?我们这种穷人有没有机会呢?伊姆拉罕心里有一万个为什么,急切的想知道答案,下意识加快了脚步。
不到15分钟,汗涔涔的伊姆拉罕就到了学校大门,柱子上用乌尔都语写着“瓦布达小学”,黑色的铁门散发这油漆的“清香”,鹅黄加灰色拼接的围墙下粉粉嫩嫩的小花沐浴着阳光。他就这么站着、望着,忘记了自己该进去看看。
从邻居的口中,伊姆拉罕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修建塔贝拉四期的中国人不仅把学校完完全全翻修了一遍,还提供了全新的设施,课桌、黑板、教具、书包、课本、校服、飘扬的国旗,甚至老师的工资也一并承担,简单的说,瓦布达只需要提供学生,其他都是现成的。很快,伊姆拉罕的儿女就从危房中解脱出来,入读瓦布达小学,一切都在变好。
1000公里外的拉希米尔汗地区,当地居民的生活也牵动着水电七局PKM建设者的心。在施工过程中,细心的七局人发现无论寒暑当地小孩大多都光着脚丫。“小孩的天性吧。”大家都这么说。2018年夏天一次偶然机会,现场人员随口问了正在玩耍的小孩:“为什么你们都不爱穿鞋子呢?”“我想穿,但家里没钱。”顿时,在场的中国人羞愧难当,怎么会天性使然呢?谁愿意光着脚丫在五六十度的地面上奔跑呢?信息反馈到项目部,大家自发筹款采购了500余双凉鞋发放给沿线的小孩。
鉴于线性工程的特点,PKM项目部担心学生路经施工现场的安全,对沿线扎哈皮尔小学(约100人)、扎哈皮尔中学(约150人)和居民开展义务安全教育。两年来,项目部先后为5所当地学校捐赠生活或用品、学习用具和体育器材,无偿加固修缮村民便桥、新增便桥15座,屡次参与当地抢险救,当地人都说:PKM项目的呵护很是周到。
这种周到,并非刻意,似乎是中国人天然的善良。小女孩希巴有六个兄妹,家里很穷,爷爷曾经在水电七局塔贝拉项目工作。很小的时候,爸爸带着她和哥哥去找爷爷,她第一次见到中国人。因为他们和巴基斯坦人长相很不同,希巴和哥哥有些害怕,躲在爸爸身后观察。慢慢的希巴发现中国人很友善,每次去都会抱抱、举高高,送她们礼物和糖果,夸赞她们可爱。最感动的是,一个阿姨回国休假,专门从中国带了四把小雨伞送给希巴兄妹。更没想到的是,现在希巴入读了中国人修的学校,背着中国人送的书包,用着中国人发的电看他们给的书。在小希巴有限的生活里,中国人好像无处不在,随着准备送上帮助。“我长大了要当医生,如果中国人病了,我能帮助他们。”这就是希巴最美好的愿望。
扎哈皮尔中学的校长贾赫尔记得,在他当老师之前,就有中国人在巴基斯坦修建项目,完工的时候自发去送行的当地人排了一里路,鼓掌、送花、祝福。“bright light in their eyes.”贾赫尔反复强调,这不是表演,是发自内心的感谢。即使几十年后的今天,中巴人民的友谊从未改变。17岁的穆拉德正用水电七局赠送的足球练习射门;而 9岁的拉比尔励志成为军人,保护在巴基斯坦的中国人;24岁的阿齐兹有超过40个亲友在PKM项目工作;15岁的阿布多拉最喜欢在中国人送的实验室里探索世界的奥秘……
白色的和平融合着绿色的繁荣,阳光的温暖映衬着天的幽蓝。 “帮助当地人民就是帮助工程建设。” “支持中国人就是支持我们自己。”他们都这么说。
翻新后的小学
给小朋友们赠送礼物
当地主流媒体对中国电建善举的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