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玛泰中 - 工业文化

主页 > 工企资讯 >

【一带一路故事】故乡的面,友谊的面

兰州牛肉面,对于巴基斯坦卡西姆发电公司的运行主管王建良来说,是刻在骨子里的家乡味道。

“每天早上来上一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一整天都有精神。”王建良说。

可两年前,这种从小到大几十年养成的习惯,可能要改一改了。

因为,王建良接到了外派任务,来到了 “中巴经济走廊”首个落地能源项目——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工作。

“工作需要出国,咱电建人没二话,但一想到吃不上牛肉面,心里还挺不是滋味的。”王建良曾有过这样的感叹。

可当王建良第一次踏进卡西姆电站生活营地的餐厅食堂,那种熟悉的味道就一下子充盈到王建良的鼻腔味蕾。

这就是家乡牛肉面的味道呀!

只见橱窗里,来自甘肃平凉的张志成师傅,正左右开工,上下抖动,一旁的巴籍帮厨,利落的捞面、浇汤、放肉、撒菜、淋上火红的辣子……

王建良情不自禁来了一句:师傅,来上一碗韭叶子。

一碗牛肉面,堪称饕餮盛宴,酣畅淋漓。其实,这一碗牛肉面,后面的故事也不少。

巴基斯坦卡西姆港燃煤电站是在一片盐碱地上建起来的。仅用时32个月,3000多名中巴建设者便让2台660MW超临界机组实现了提前投产发电。

高温、高盐、高湿的的恶劣环境,距家万里的悠悠乡愁,如何为每天辛勤劳作的电建人拭去疲惫,聊以抚慰,故乡的美食是一剂良方。

经电建集团(股份)公司党委批准,电建海投公司作为牵头方,协同集团9家子企业,创建成立了中国电建首个海外项目联合党工委。在其倡议推动下,来自祖国故土的兰州牛肉面很快便在卡西姆电站安家落户了。

然而,要在在阿拉伯海北海岸做出一碗正宗的兰州牛肉面,却并不容易。

首先,牛肉面的主料面粉和牛肉,用量巨大,只能从当地采购。由于面粉的特性与国内不同,和面的水、碱、拉面剂以及盐的使用配比,就让做面的张志成师傅颇费了一番脑子。

其次,作为牛肉面的灵魂,熬制牛肉汤的几十种独特香料,则只能从国内“背”回来。每次回国休假,大家如同蚂蚁搬家,一次背上10公斤,也只能用上一个月左右。这些香料成了张志成师傅眼里的香棒棒,为此每次配置都精确到克,不舍得浪费一丝一毫。

香醋、蒜苗、香菜等辅料则由来自卡拉奇的“中国超市”专供,最终呈现出一碗集“一清、二白、三红、四绿、五黄”于一身的兰州牛肉面。

卡西姆发电公司总经理、联合党工委书记郭广领说,异国他乡,别的食物,可以填饱肚子,一碗牛肉面,却可以慰藉灵魂,下这番功夫,值!

因为地道,所以正宗。因为正宗,所以美味。

每天,张志成师傅的牛肉面的大锅开启,浓郁的香气立马充盈了餐厅的每一个角落。

这个400多平方的餐厅食堂,是中巴员工共同的味蕾故乡。大家同用一张就餐卡,可购中餐,也可选巴餐,许多巴籍员工闻香寻来,围拢在牛肉面的窗口。

生产技术部的盖瑟(Qaisar)是兰州牛肉面的忠实拥趸。“其实,我从两年多前到中国甘肃崇信电厂进行为期半年的技术培训时,就开始喜欢上了中国的兰州牛肉面,汤香味浓,面条劲道,好吃的很,100卢比(人民币5元)一碗,也很实惠。”

现在和盖瑟一样喜欢上牛肉面的不在少数。张志成师傅的牛肉面似乎也成为了练习中文的“汉语桥”,每到饭点,很多巴籍员工已经可以很熟练向张师傅伸出两根手指:“师傅,二细”。

巴籍员工的不断“涌入”,虽然工作量加大了不少,但张志成等中餐师傅们却乐此不疲。“让巴籍员工感受正宗牛肉面的美味,感受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也是我们的荣光。”

现在,不仅仅是早上的兰州牛肉面,还有中午的刀削面、炒面,晚上的海绵面包,这些都很受巴籍员工的追捧。

卡西姆港燃煤电站是中国电建投资控股的电站,但也是巴基斯坦人民的电站,这里更是中巴员工并肩奋斗,不辞辛劳、夜以继日,共同携手实现美好生活的梦想的地方。

王建良说,走的再远的路,有牛肉面的地方,才是家乡。

张志刚说,一碗面让中巴员工留出笑脸,我知道它的分量。

盖瑟说,从牛肉面中,我品出了一份真诚和包容,让我更坚信了当初自己的选择。

其实,世界很大,在“一带一路”的旗帜下,我们齐聚在巴基斯坦卡西姆;世界又很小,一碗兰州牛肉面,融入了中巴员工对未来共同的美好期盼。